图片
日常生活中,越来越多人被肩痛困扰,对此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 “我是不是得了肩周炎?”。
但实际上,肩痛的背后可能藏着多种疾病。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下肩痛的常见原因,避免盲目自我诊断!
图片
一、肩周炎:被误解最多的 “五十肩”
(一)典型特征
1.渐进式发展:经历 “疼痛期→冻结期(僵硬期)→解冻期”,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到 2 年。冻结期活动度最差但疼痛减轻
2.活动双重受限:主动/被动抬肩均困难,外旋(如手背摸背)受限最典型。
图片
3.夜间痛显著:侧卧压到肩膀时疼痛加剧,不少人半夜被痛醒,影响睡眠。
4.日常动作“卡壳”:梳头、穿脱内衣、从后裤袋掏东西等动作变得异常艰难。
5.好发人群:40-60 岁(尤其50岁左右),更年期女性、糖尿病患者更易发。
图片
(二)如何确诊
1.病史:无明显外伤,渐进性疼痛>4周。
2.检查:主被动活动均受限,外展 60°-120° 时出现 “疼痛弧”+外旋受限最典型。
3.影像:X线排除骨异常,MRI/超声可见关节囊增厚+喙肱韧带挛缩。
二、这 5 种疾病才是肩痛 “常客”,症状各有玄机
(一)肩峰下撞击综合征:上举时的 “机械性绞索”
图片
1.疼痛特征
典型疼痛弧:60°-120°上举痛(需排除肩袖损伤共存情况)
夜间痛:侧卧压迫患肩时加重
2.功能障碍
特异性受限:前屈/外展困难,(因疼痛抑制),但医生辅助被动活动可接近正常(区别于肩周炎的全面僵硬)。
外旋力量通常保留(与肩袖全层撕裂鉴别)。
代偿动作:患者常耸肩或躯干后仰完成上举(减少肱骨撞击)。
3.体格检查
Neer征:检查者固定肩胛骨被动前屈手臂
Hawkins征:屈肘90°强制内旋诱发痛
4.病理机制
结构性因素:Ⅱ/Ⅲ型钩状肩峰(Bigliani分型)、肩峰骨赘形成
动力性因素:肩袖肌群无力导致肱骨头上移
5.影像学提示
X线:肩峰形态评估
MRI:可显示肩峰下滑囊炎或肩袖水肿
(二)肩袖损伤:主动与被动活动的"剪刀差"
图片
1.疼痛特征
定位:肩峰下/外侧深部痛,夜间侧卧时加重。
特殊表现:抗阻外展/外旋时疼痛加剧。
2.功能障碍
核心鉴别点:主动活动受限但被动活动正常(与肩周炎"主动+被动均受限"截然不同)
代偿征象:抬臂时出现耸肩(斜方肌代偿)或肩胛骨翼状突出
3.损伤机制
急性创伤:提重物/跌倒时上肢撑地(常见冈上肌撕裂)
慢性退变:肩峰撞击+血供不足("临界区"肌腱易损)
4.影像诊断
超声:动态检查可见肌腱连续性中断
MRI:显示撕裂范围+脂肪浸润
(三)钙化性肌腱炎:急性炎症性钙盐沉积
图片
1.临床特征
急性发作:突发剧痛伴局部红肿、皮温升高(易误诊为感染)
机械刺激痛:冈上肌肌腱区压痛,夜间痛显著
2.影像诊断
X线:典型表现:云雾状/牙膏样钙化灶(吸收期可呈斑片状)
超声:动态检查可见钙化灶移动+周围血流信号增强
3.病理分期
钙化形成期(无症状)→ 吸收期(剧痛,炎性反应高峰)
(四)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:肩前侧疼痛与摩擦感
图片
1.疼痛特征
位置:肩关节前上方(肱骨结节间沟内长头肌腱走行区),压痛明显。
症状:活动时疼痛可放射至上臂,可能伴肌腱滑动感或弹响(“咔哒”声)。
2.诱发动作
屈肘负重(如提重物)、上肢过顶动作(游泳、投掷)、日常活动(梳头、穿衣)。
3.高危人群
重复过顶运动者(游泳、棒球、网球)。
≥40岁人群(肌腱退变风险增加)。
4.体格检查
Speed试验:抗阻屈肘+前臂旋后诱发疼痛。
Yergason试验:抗阻旋后时疼痛(特异性更高)。
(五)颈椎病(神经根型):颈椎引发的 “肩臂放射痛”
图片
1.疼痛特征
性质:从颈部放射至肩、臂、手指的“电击样”疼痛,常伴麻木或刺痛感。
加重因素:颈部旋转、后伸(如抬头)可能诱发或加剧症状。
2.关键体征
压顶试验:按压头部并侧屈颈椎,诱发同侧上肢放射痛。
影像学:颈椎MRI显示神经根受压(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)。
三、这些 “危险信号” 需警惕,别硬扛!
图片
四、给肩痛人群的 3 点建议
1. 急性期处理(疼痛明显时)
休息:避免引发疼痛的动作(如提重物、过顶活动)。
冰敷:每次15分钟,每日2-3次,减轻炎症(48小时内适用)。
2. 恢复期调整
温和拉伸:如钟摆运动(弯腰放松手臂画圈)、门框胸肌拉伸。
图片
强化肌群:用弹力带练习肩袖肌群(外旋、内旋动作),增强稳定性。
3. 日常注意事项
姿势矫正:避免含胸驼背,电脑族注意屏幕高度与肘部支撑。
循序渐进:恢复运动时从低强度开始(如游泳先避免自由泳)。
五、最后提醒
肩膀疼痛就像身体发出的 “警报”,别轻易用 “肩周炎” 给自己下诊断。
尤其是疼痛持续超过 2 周、伴随活动受限或夜间痛时,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排查。早期明确病因,才能少走弯路,快速摆脱肩痛困扰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